全球新动态:扬州十二圩,它曾是东方盐都,在这里诞生了运河沿线最年轻市镇
提起千年古城江苏省扬州市,我想大家一定都是不会陌生的,李太白的那一句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送给扬州城的最好礼物,也让很多人喜欢上了这座曾经的梦幻扬都。
扬州历史文化深厚,留下的旅游景点自然也是很多的,然而当我提起下面这座古镇的时候,也许你会和我一样,觉得非常陌生,它就是十二圩。
(资料图)
提及十二圩,很多年轻人应该都是不知道它了,也许更多的扬州人熟悉的也只是扬州城满大街“十二圩茶干”的叫卖声。其实,当我们翻看历史的时候,才猛然发现,这里竟然也是一处历史文化厚重之地。
140多年前,十二圩因盐而起,开启了运河沿线最年轻市镇的传奇,一度成为了两淮盐务汇集转运的重镇。正如扬州的那句俗语所说“船到十二圩嫌小,人到十二圩嫌老”,前一句说十二圩的大船多,后一句说十二圩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多。透过这一句俗语,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十二圩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,和今天华南的深圳市倒是有了异曲同工之妙。
当年的扬州作为中国盐都,一度诞生了无数的财富传奇,扬州盐商也一直是大家喜闻乐道的话题,所谓“一部淮盐史关系百家咸淡,万年扬子江书写千载春秋”,一条江,一条河,一粒盐,成就了扬州的繁华与传奇。
自古以来,盐与扬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。西汉初期,吴王刘濞大力倡导煮海为盐,两淮盐业迅速发展,宋代“吴盐胜雪”更表明“吴盐”的历史地位。140多年前的同治九年(公元1870年),曾国藩选定十二圩作为淮盐总栈新址,十二圩自那时起,真正开启了一个时代传奇。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里,十二圩码头承担了淮南食盐往皖、赣、鄂、湘四岸的运销事宜,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盐运中转集散地,盐储运量占全国第一(约10亿斤)。
纵观整个明清时期,当时的盐务总栈码头地址变迀一共有四处,依次是仪征城南(477年)、泰州口岸(5年)、瓜洲(8年)、仪征十二圩(64年),可见十二圩所在的扬州仪征一直是我国历史上时间上最长、运转量最大的盐运水运码头基地和盐运中心。
遥想当年,十二圩江岸边编列码头在30个左右,盐工5万人,集镇居住人口达20万人,成为全国最大盐运中转集散地,盐储运量占全国第一,是全国唯一靠盐储存中转而迅速崛起的“盐都”,那时的人们更是把这里比作了“小上海”。
最令人惊奇的是,在1924年北京大学出版的世界地图上,十二圩与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赫然在目,而仪征县城居然没有标注,足以见得当时的“东方盐都”果然名不虚传。
走入今天的十二圩,这里仍旧保存着一条老街,作为明清时期全国盐运、漕运的要道,这条老街也有了“九街十八巷”之称。所谓“九街十八巷”,其实就是老街两侧垂直分布着的鱼骨状巷子,街南面的巷子短,只有五六丈,街北面的巷子长,四五十丈,当年商户们都集中居住在老街上。
随着盐务的兴盛,十二圩俨然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“经济特区”,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十二圩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。除了淮盐总栈以外,这里还有会馆、会所、发电厂,邮局、寺庙、红十字会、天主教堂、官医局、钱庄,典当行、戏院、茶馆、酒楼、饭店、浴室、照相馆等等,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各类商行店铺、服务业,可谓林林总总,应有尽有。
遥想100多年前,十二圩这里名商大贾络绎不绝,贩夫走卒摩肩接踵,茶楼酒肆鳞次栉比,天下奇货争奇斗艳,那一派繁荣景象至今都令人神往。
如今的十二圩,其实已经看不出多少的岁月沧桑了,但眼前这座老街仍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少妇那般,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走在老街上,满目所及都是窄窄的通道,沧桑的路面,矮矮的房屋,斑驳的街巷,虽然今天的这里不再有那么多的盐工,熙熙攘攘的繁华也早已随历史烟云消散而去,但这里依旧居住着很多寻常人家,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,也是见证了这座小镇的百年兴衰,诉说着过往的历史风云。
标签: